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wb.qdqss.cn/html/qdrb/20160905/qdrb191994.html"
一個極其偶然的機會,在國外學過納米科技的朱鋒應邀回國,給自己的親戚出謀劃策。“他是做白銀加工的,但隨著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利潤率越來越低,他得知白銀可以加工成納米銀后,就讓我回來幫幫忙。”朱鋒說。這個忙一幫就到了現在。由于是青島女婿,加之高新區良好的發展潛力,朱鋒毫不猶豫地將青島凱恩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注冊在了這里。如今納米材料的應用領域十分廣泛,但市場推廣受到資本、人力、等因素的限制“不能貪求大而全,必須一再地聚焦。”朱鋒開始不斷地探索,從建筑業到衛生醫療到環保再到電子行業,他的行業聚焦點不斷縮小,最終鎖定在納米防偽技術上。“用納米材料做防偽再合適不過了。”朱鋒說,之所以聚焦到這個領域,一是因為作為行業內人士,他可以看到國內外眾多的納米科技應用前沿論文,發現其中的趨勢;另一個原因就是生活中假冒偽劣產品實在太多,“我曾經看到一組美國商務部門的統計數據,全球每年有數千億乃至萬億美元的假貨在市場上流通。”朱鋒分析了大量歐美國家的先進科研成果,做了嚴謹的可行性分析,最后覺得這個方向可行。”“現在產品樣品已經問世,幾乎可以應用到所有行業,無論產品是固態還是液態,無論是外包裝、標簽還是商標。”朱鋒說,在防偽領域一直存在矛和盾的關系,不論你做出了怎樣的防偽技術,總會有人試圖破譯,“所以做到唯一性很重要。”而納米材料就可以做到這樣的唯一性,“因為想要復制的話難度太大了。”朱鋒介紹說,他們將納米材料加工成了一個個小顆粒,最小僅幾微米,“也可以根據不同產品的需求進行定制,而每一個小顆粒都帶有獨一無二的屬性,就像人的指紋一樣,其最大的特點是不可復制。”它可以嵌入產品本身,或置于產品包裝上,也可以隱藏在條形碼或原始的防偽標識中,而且僅憑肉眼無法識別。那到底該如何進行檢測呢?“手段多樣,而且簡單。”朱鋒說,這種防偽技術可以利用光、電、磁、熱等特征進行鑒別,“監測終端可以是智能手機、紫外紅外光源、專用手持設備,或者聯網驗證,甚至通過放大鏡就可以檢測。”按照朱鋒的設想,防偽僅是產品的基礎特性,他希望通過大數據,將其應用到商品的分類和管理中,“每一件商品都有其唯一的‘身份證’,都可追根溯源,實現信息化數字化的管理。”朱鋒表示。目前朱鋒帶回來的三批產品都是在德國生產的,“因為當前只有德國這家企業能按照我們的理念、要求去制造產品,我們簽署了嚴格的保密協議,申請了專利保護。”他坦承,目前也有類似技術,但他們依然領先一步。“產品成本其實并不高,10g產品就足夠標注1000萬件商品,所以只要打開市場,前景十分可期。”這個年近50歲、從朗訊做技術出身的西北漢子,想在知天命前再最后折騰一把。
關鍵字標籤:www.t-security.com/tw/technical-servi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