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之路來源:新榜(ID:newrancn)編者按倫敦時間2014年5月31日晚 朱之路花了一整天把《留學的真相》第一集“海歸為何成了貶義詞”剪輯完成并上傳。《留學的真相》長視頻到目前已經做到64集 留學Tube短視頻今年8月上線 12月底全網視頻點擊將超過3000萬次。在朱之路的介紹中 單今日頭條一個平臺的短視頻播放量就超過2500萬次。短視頻(一天一個 一分鐘左右)兩個月不到的時間就超過長視頻(一周一個 20分鐘左右)一年的播放量。讓我們一起來感受屬于朱之路及《留學的真相》的創業故事。以下內容由朱之路自述。其實 短視頻更多時候 拼的不是故事 因為講故事需要花很長的時間 短視頻就是一個梗 或是一個知識點。我們現在團隊做短視頻的“軍規”:1.節奏盡量快 大多時候通過背景音樂和視頻加速實現 視頻加速但不變人聲(特效完成)。2.前5秒必須吸引人。3.主播比內容更重要 強調人物個性。4.保留花邊(花絮、說錯的有趣的內容 通過剪輯顯得更有趣)。畢竟有時觀眾可能關注的點我們想不到 這也是短視頻的魅力。做微信的內容 更多想的是如何讓讀者傳播 所以要把讀者代入進去 內容成為社交貨幣。而做短視頻 其實好看就夠了 不用讓觀眾思考太多。長短視頻結合為變現做準備我們最早做的就是長視頻《留學的真相》 那是我還在英國讀書。雖然流量拼不過短視頻 但長視頻仍非常重要 是營造場景為產生盈利模式的重要準備。我們切的是泛出國領域的內容 相對垂直 但傳播面也相對窄 所以我們短視頻內容相對寬泛 用來以低成本獲取流量 而長視頻《留學的真相》是深耕出國領域信息不對稱。攝像機架在那拍 把沙發、燈光、背景擺好 這一些列動作快放就是第一季的宣傳片比如我的班級 有90%是中國學生 這是大多數人之前沒預料到的 其實菲律賓語言學校 很多國家和地區(比如香港)的碩士班的中國學生 都在70%以上甚至100%。再比如我的課程 名字叫做影視創作實踐專業 可實際和實踐沒太大關系 而我們學校有一個全英格蘭最大的電影檔案館 只不過在校外 很多學傳媒影視的學生上了一年學都不知道它的存在 更很少有人去過。英國本地人不太看重學校排名 排名都是給中國學生家長準備的。我的一個在英國讀書的朋友就是被所謂的排名坑過 錯過了她真正想去的學校。我有一次采訪英國上議院副議長貝茨 我問他:“中國學生越來越多你們為何不限制 ”他笑著說我們歡迎更多的中國學生 也鼓勵他們畢業就回國工作創業。還有中介 很多情況下中介費就不應該收 尤其是英聯邦國家留學 因為大學會有返傭。而大部分留學顧問自己都沒有留過學 二十分鐘就搞定的申請收了好幾萬 還只給你申請跟他們有合作的院校。我一個在大機構做留學顧問的朋友說 他們老板規定只要是溫州的客戶就再加兩萬塊。而我周圍同學被中介坑過的大概占五分之一 事后不退材料、遇到糾紛不退錢是常態。美國和其他國家的留學 也不是我們大多數人想象的那樣。等等 這些不算光彩的事兒 很少有人提。但總得有“掏糞人” 那會兒我還在做記者 這可能是職業本能吧。那段時間我只要想到一個點就立刻記錄下來澳洲打工遊學 作為節目素材。當時在錄制之前一直在想要給這個節目取個名字 想了好幾個名字都不滿意 有天晚上在廚房炒菜 看到油鍋里被翻炒的辣椒和雞蛋發出呲呲的炸裂聲 真相這兩個字突然蹦了出來。《留學的真相》這個名字就這樣出來了。融資 政府也能是天使從10萬到15萬。沒想到我的種子輪是政府給的錢。2014年9月的一天 我在圖書館熬了個通宵把《我們留學為了什麼》這集剪輯完成 早上7點發布在優酷、騰訊視頻和微信公眾號 然后就趴在桌上呼呼睡去。直到中午醒來打開電腦 發現公眾號突然漲了近1000個粉絲 覺得不可思議 因為之前做的9集 每集也就幾百個點擊 每天加公眾號的人數也就個把 然后我翻了翻微博 才發現當時的大V薛蠻子和演員呂麗萍都轉發了我的節目 后來我在私信里和兩個大V都取得了聯系 對于他們的認可我喜出望外。但是 那會兒我得回國了 簽證很快要到期。2014年10月 我回到之前工作的電視臺工作 那會兒《留學的真相》已經停止更新 但還是有人會在公眾號后臺留言。那個時候很多電視臺已經開始嘗試做兩微一端和互聯網視頻節目 回電視臺不久領導就讓我去弄新媒體。也是借著自媒體的風 我的崗位進行了調整 有了自己的發揮平臺和時間。同時 我接觸到越來越多工薪階層砸鍋賣鐵去留學 信息不對稱帶來的盲目與無知讓人咋舌 我決定把《留學的真相》重新拾起來。這回我拉了臺里另一個小伙伴一起來做這件事 我們一起出了5萬塊 我們又向我們單位申請了5萬元補助 因為當時正趕上我們廣電集團大力扶持新媒體 對集團內部的自媒體和團隊給了不少政策和資金上的傾斜。所以湊了一共10萬元繼續留學的真相 當時我沒去想該怎么賺錢 只是想著如何好好花這筆錢 做出更多更好的節目。讓我沒想到的是 我們廣電大樓里很多同事都看過我的節目 后來才知道他們很多人的孩子在國外讀書。那會兒我們還參加了首屆青年互聯網創業大賽 還獲了獎 得了一萬塊獎金。當時的參賽團隊除了我剩下三個都是我的同事朋友(包括當時和我一起做節目的伙伴也沒辭職) 臨時湊成了一個班子:CEO、COO、CFO、CTO。之所以湊了四個人 是可以免費住兩個雙人標間。我們那樣的草臺班子能得獎主要是狗屎運:第一屆比賽報名的人不多 今年第二屆從報名數量和質量都翻了好幾倍。后來開始還真有投資人 準確地說是投資經理找上門 每次和他們聊我都萬分緊張 畢竟人家是金主啊。但每次聊下來我都發現這幫人都不太懂自媒體 后來才知道很多投資經理不可能對每個行業都非常熟悉 他們只是幫幕后大老板管錢和找項目 本質就是中介。雞同鴨講 沒有結果。10萬塊錢三個月就花完了 錢其實主要花在節目推廣上了 節目還沒做幾集 就找了不少微信公眾號大號推。 轉化率并不高。后來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的創始人師明跟我說 要把錢花在內容上。 讓受眾自己幫你傳播。這才點醒我 因為砸錢進去以后心態就有點著急。 這樣方向就跑偏了。去年底 經費已經所剩不多 做視頻畢竟還是有成本 所以有一段時間一集節目的素材被剪成了兩集甚至三集遊學代辦 就是為了省錢。有一次 我們集團徐總有次提醒我可以向杭州市文創辦 申請文化創新項目資金補助。問政府要錢 我還是第一次干。試試就試試 填表、審核、面試 感覺和之前參加創業大賽差不多。結果年后出。過年放假那幾天 我已經徹底不想節目的事兒了 打算年后改為一個月做一期 從工資里拿出一部分來做節目 反正也沒想要商業化 完全當自己的興趣愛好了。過年放假那幾天 好友王昌明來我家做客 我倆甚至開始籌劃著要去通過互聯網賣烤紅薯 覺得那個利潤高賺錢 還找到幾個賣烤紅薯的老板和他們討教經驗 準備著年后咱倆都兼職賣賣烤紅薯賺外快。連紅薯供貨商都聯系好了。還好我當時身上沒什麼錢了 還好昌明先放棄了 要不然我可能現在在賣烤紅薯。 |